是先知道了译者之一的董老师,才了解到这本书。听董老师在播客节目中介绍了书的一部分内容,从而产生了兴趣,等到出版终于入手一读。

虽然读的速度不快,但是几乎每一章节都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作为人类学和传播学的门外汉,读起来也并不算困难,甚至还对学科产生了兴趣。

记了很多笔记作为记录也作为分享。

走进尽头的婚姻

故事梗概:一对夫妻,由于丈夫通过脸书经商,与许多女性互加好友,妻子怀疑丈夫不忠,两人关系紧张。然而最终导致关系破裂的助推器并不是任何实质性的进展或者证据,而是妻子在脸书上修改了自己的状态。她做的只是将“与丈夫处于一段关系中”改成“在一段关系中” (将对象给隐去了)。

笔记:

1.媒介本身不会创造莫须有的欲望,媒介只是扩大特定的欲望诉求。

展开来讲,《娱乐至死》书中批判电视机的出现导致人们一味追求娱乐性,严肃的信息无法吸引人们注意力,以娱乐包装的新闻也失去其严肃性。在这一例中,我同样认为追求娱乐并非媒介(电视机)赋予人们的欲望,只是在物质贫瘠的时候被压抑的欲望在物质富裕的时候被放大。

在本章节中,我看到脸书作为初代互联网社交工具,它的主要影响是扩大了人们对社交的欲望。每个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时,精力也同样有限,当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消耗在满足一个需求上,其他的需求相应就会得到较少的满足。这让我想到去年我参加的一个讲座中提到,手游的竞品不仅是手游,还有读书app,因为他们在竞争用户的同一部分时间。

2.用词和语义也会让产品的实际使用和影响天差地别。

在这个故事中,妻子对丈夫的怀疑有一部分也与脸书本身的用词有关。在当地(特立尼达),“交友”一次意味着 与某人发生性关系,并且主要特指婚姻之外的性关系。而在当地存在这样的关系,脸书的出现是让这些关系浮出了水面。

以及“关系”一词在过去无伤大雅,但现在当表达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有“关系”,通常都带有性意味。

3.隐私的对外展示也会反作用于社交关系本身。

这部分就对应了为什么妻子仅仅是修改状态这一操作,影响竟然大到婚姻关系彻底破碎。

虽然这个行为以现在的角度来看有点时代感,但这个行为也可以类比为如今在微博|朋友圈上宣布了一段情侣关系的结束。

原文有很好的解释,大意是指,那些关系中不堪的部分传播在互联网上被熟人知晓,被社交网络记忆,这一切都让本可以私下抚平的争吵扩大了,让人对关系本身疲惫不堪。

我认为这部分比较耐人寻味的部分在于,有时候这一行为背后的真实目的不见得真的只是为了宣告结果,也存在渴望得到朋友的安慰和关注,或者是向对方展示自己在这段关系中拥有摧毁关系的主动权。也可能是三者按照一定比例的都存在于这个行为背后,但遗憾的是这样行为的结果即使不至于让情感完全结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关系本身。这是社交网络产品给用户带来的便携与麻烦。

社群

故事梗概:这个故事的主角生活在村庄中,她看似没有想要离开家乡的想法,但在当地的学校中成绩也很好。一开始使用脸书是迫于表亲们带来的压力,但在使用过程中她马上也爱上了脸书。她的个人社交和亲戚关系也通过脸书得到维系和拓展。

笔记:

1.脸书一方面弥补线下社群的不足,同时也延续了社群的矛盾。

「弥补线下社群的不足」:

-- 通过玩脸书内的同一款游戏(快乐农场),进行游戏内的互助活动,维系了与不常见面的亲戚之间的关系。

-- 将学术研究和社交生活无缝衔接,不管在进行其中任何一个话题时都能随意切换到另一个话题。

-- 由于好友的交友圈在脸书上也是开放显示的,某种程度上也促进扩大了每个人的交友圈。(更方便认识朋友的朋友)

「延续了社群的矛盾」:

-- 社交网络的传播性也让八卦·丑闻更加扩大化,引用原文中的解释,“你可能信任十个朋友,但是他们又有十个信任的朋友,这些朋友的朋友却并不会对你担负相同的信任和承诺。所以,在不知不觉间,不该传开的事情就流传开来了。”

2.关系紧密的线下社群让人感到紧张和侵略性,相比而言脸书却是一种更温和的社群。

这一点与故事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有关,由于她居住在一个小村庄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互紧密,现实中的密切注视反而更让人喘不过气,脸书的出现使大家的精力部分转移到了社交网络上,并且脸书这一产品本身也营造了一种距离感。

丧钟为谁而鸣

故事梗概:年老的博士由于疾病原因,行动与语言功能都受到严重影响,他一生致力于表达和帮助使世界变得更好,而脸书的出现让他的终身事业再次得到延续。

笔记:

1.用户的实际使用才真正定义了产品。

-- 这点是我作为软件产品工作者站在产品角度觉得很有意思的地方,往往开发者的想法和使用者的想法都有一定程度的出入,像这个故事中的小参差反而是给产品添色不少。将“给哈佛大学的同学们打造线上同学圈”作为初衷的开发者扎克伯格恐怕也没想到产品后来为社会发声者们提供了协助。

2.线上社交这一形式本身为不便于线下社交的人(本章节的主人公即是年老,无法出行,甚至无法流利说话的)带来了社交的可能。

真相之书

故事梗概:讲述的是一个在脸书上“畅所欲言”的女性谈论自己眼中的“社交网络形象”。

笔记:(主要为故事主角的观点)

1.社交网络提供了塑造和展现「理想自我」的机会。

--这里提到的「理想自我」是自我认知下的“真实自我”,尽管自我拥有多面性,但是自己选择展示的部分是自己更为认可满意的部分,在这个程度上来说,社交网络上的“自我”不仅是更理想的,也确实存在真实性。

2.公开的社交关系使谎言更易被拆穿。

-- 不仅包括明目张胆的出轨,也包含无意中在其他人照片中被拍到并被圈。

培育《开心农场》

故事梗概:通过了解热衷玩家的想法,理解脸书上的这款游戏。

笔记:

1.这款游戏的社交性,一边帮助部分玩家逃避了「线下零社交」的现实,另一边向线上的网友展现了玩家的独特才能。(在本文中,主角展现的是他很会照顾关心他人。)

2.通过游戏自带的动态推送以及“送礼”,给线下害羞交友困难的人提供了更简单的社交平台。

3.在虚拟世界中实现了比现实更「平等」的

虚拟化身

故事梗概:故事的主角在脸书中进行大量写作,但同时也非常保护自身隐私。

笔记:

1.脸书向精力旺盛的人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让他们的能力随时可以得到释放和缓解。某种程度上也拯救了他们的亲友(过去半夜会被创造力过于旺盛的人惊醒。)

2.脸书提供了一种亲密的共存感,频繁的更新可能会让关注者对被关注者产生亲切,而过于内在的暴露反而会招致危险。本章主人公在个人隐私上有高敏感度,在这个前提下,无休止的发帖和持续地曝光自己,并没有吞噬个人隐私,反而保护了个人隐私。(关注者感到对她很亲切,但并不真的知道她的个人隐私信息)

时间盗贼

故事梗概:这章节的故事主角是一个将大量休闲时间都花在脸书上的青少年。

笔记:

1. 互联网交往使人对外在偏重稍稍下降,对于那些长相平平,行事普通的人来说,脸书上的社交提供了被其他人了解内在的可能性。

2. 在线上与人交流情感感受比在现实生活中谈论要容易得多,提供了青少年学习表达自我、练习口才、培养理解能力的平台。

向外发声

故事梗概:关于教会通过脸书传播和招募的故事。

笔记:

1. 通过脸书,故事主角与未婚妻的同辈亲戚形成了线上好友的关系,融入了他们的群体之中。并且通过图片标记功能,主角又能了解到未婚妻以前的朋友们和过去生活。

2.肖像隐私问题在脸书使用中很常见,被拍摄的人如果不在脸书上就无能为力,在使用脸书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措施取消照片标签,或适当更改隐私设置来应对。(这部分不知道目前脸书的功能情况,引用的是原文。但互联网确实让肖像隐私变得“不再隐私”)

3.故事的另一主角的母亲开始使用脸书后,参与到了孩子的社交圈内,这样的线上社交关系相交也是当今网友的烦恼之一。

4.社交网络对着装的影响,在以往可以穿同样的衣服见不同的人,但由于脸书的图片标记等功能就会让人发现两次场合着装相同。(这里涉及到人文的部分是,特立尼达有一种传统,是女性在特殊场合必须穿新衣服,因此这样的功能会让她们“穿帮”)

仅仅是性关系

故事梗概:一位知名乐队的主唱(女性)私下录制的性-爱视频(以下称为“私密视频”)遭到泄露在互联网进行传播。

笔记:

1.社交网站的即时传播性,能够抓住事情发生的第一时间立即将它散布开来。相比之下,像报纸这样的旧媒体则花了几天的时间来了解这桩丑闻,之后才对它予以关注。以及视频本身是在油管上,但大家通过脸书可以更迅速地分享内容、评论已发布内容,加剧了信息的曝光和传播力度。

2.私密视频给人造成伤害的原因在于它被传播开来了,而不在于有人录制了这样的视频。

这个人你认识

故事梗概:一个在北美留学后回乡的生意人,在生活和工作两方面都使用到了脸书,探讨脸书上所谓的好友关系。

笔记:

1.作为一名父亲,脸书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能够看到别人分享的育儿经,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不会打扰到他人。

2.作为通过关系网来挖掘·维系生意关系的人来说,社交网络自带的病毒式交友方式反而让人无法真的辨别其他人的好友亲密程度,数量远大于质量。

3.当脸书好友中有越来越多的生意伙伴时,生活与事业之间的交集会变大,无法再轻松地当做家庭社交工具使用。(隐私保护)

4.脸书作为传播新媒体与旧媒体相比,胜在传播速度快和范围广,但准确性却并不见得有多高。

5.脸书的优势在于聚集亲友关系,相对而言在商业合作伙伴结交方面帮助不那么大。在一些方面,它填补了以前的空缺,并弥合了之前社交关系中缺失的文化规范。脸书本身不是社交网络,人们才是。

选择黑莓

故事梗概:由于黑莓手机自带脸书软件,黑莓手机在当地销量很好。

笔记:

1.“环绕式亲密感”,脸书提供了碎片式生活记录的平台,而分享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带来一种真实感和吸引力。

2.黑莓手机的商业定位与脸书的功能相辅相成,联想到早期微博的小尾巴功能是否也促进了某些品牌的手机销量呢。

见证历史的女人

故事梗概:脸书早期用户的心声。

笔记:

1.(这点在之前的几个故事中也多次提到过)脸书提供了线下性格内向的人表达自我的机会。

2.作为结果而言,脸书上的内容分享有时也提醒那些认为自己生活不那么有趣的人们,别人的生活有多精彩。

关于何为脸书的十五个命题

【脸书与个体】

1.脸书如何帮我们建立关系

-友谊的深浅并没有因脸书的交友便捷发生变化。

-与移动电话相反,不利于多重性关系的发生。

4.脸书如何改变我们与隐私的关系

-瞬间的感觉和行为,一旦被记录在文本中,便会产生比预想时间更长的影响。

-对外貌的在意不一定与互联网有关(这点作者用实例对比证明了,虽然看起来仍难以置信,但还是留作观点。原文P253—254)

-一段关系被他人看见本身也创造了关系。

【脸书与社群】

1.脸书扭转了两个世纪以来我们对社群的叛逃

背景: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在有意识地逐渐减少自己的社交圈。

-脸书促成了线下交流而不是替代了线下交流,当线上交流进展较好时,仍会转移到线下社交。

-对于不怎么参与线下交流的人们,脸书弥补了其他传播形式的缺陷和压力。

4.脸书与政治

-即使在脸书上,人们也倾向于使用互联网来巩固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例如面对面相识的关系),而不是取代它们。

总体来说,在人们倾向缩小社交圈的背景之下,脸书的出现更偏向适当挽回了局势。

【脸书进一步的后果】

1.脸书改变了我们与时间的关系

-脸书在保持此刻时拓宽了距离(我们可以知道在另一岸的人“此刻”正在发生什么),也延续了“此刻”。(回到上一点,被记录下的“此刻”,将会留存下去,即使仅仅是影响本身。)

3.脸书改变了工作与休闲的关系

-使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